greylantern(存文站在简介)

存文站:https://greylantern.github.io

有人让我写写对刷新组的看法……

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段评论,

I love the way this pairing works in Tolkien’s narrative. I love the way it ends. (I love the way that it could not have ended differently, not without both of them being different all along.)  I like doomed relationships. I like relationships that aren’t supposed to last forever, that aren’t expected to last forever. In Tolkien’s world, I dwell (probably too much) on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expectation that you’ll be together for eternity shapes a marriage, on how people are weighed down and screwed up by the idea that any relationship which ends was a “failed” one. I like how this has no resemblance at all to any of the categories we have for relationships, and I like how it nonetheless makes perfect sense.

或是

可是我向你看,我看见了爱,还看到了爱的结局。

大概接近所谓的...... fatalism吧(。)或者也是因为在失控与他者介入的意义上爱与死(或是广义的毁灭)过于相似,所以在这对的文里经常看到两者的并举...... 总之等下文> <......


日月乃我之名:

warning

全部都是自我脑内生成的个人化的东西。

全部都是扯淡和自我满足。

以上乘以3。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嗯(。


——————请抱着娱乐的心情随便看看—————


自从被室友君洗脑之后我也染上了CP三大问的毛病,第一,他们因什么契机而开启这段关系;第二,他们被对方的哪些方面所吸引;第三,他们各自能从这段关系中获得什么。


这三问的内在逻辑是关系的开端、存在的形态和延续的可能。而在一个略显虚无主义的假设——所谓的爱情、或爱情的被感知,大抵都是某种需求的被满足——之下,这三个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。自我的何种需求得到了他者存在的何种满足,或者反过来——这直接决定了关系是否能够开始、是否能够存在和延续。


但我脑内(强调一下只是我的脑内)的5F5(顺序不重要)却不在这个框架之内。这个CP的有趣之处在于,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关系起点,并且这个“不存在”并非是由于关系是在细水长流之中潜移默化而逐渐成型。毋宁说,在他们之间,关系的形成与消解是时间与结构上的同一过程,因而是频繁变动的、不稳定的和容易失去平衡的。事实上,在(相对于这一种族的时间观念而言)极短时间之内,这一平衡就跨过了临界点,然后如包括他们本身在内的所有人所预想的那样分崩离析。


这样一个模型十分类似于人类的哲学——在“生”(存在)客观上已被肯定(并且不明所以)的前提之下,不断探究其存在的理由、质疑其存在的真实性,追寻其存在的价值;然后把手伸向它的对立面、探究它的脆弱平衡被颠覆的状态以及意义——也就是死。


这里插播另一个讨论——埃尔达的早期社会中是否存在(戏剧分类意味上的)悲剧?我和神棍的室友君讨论出的结论是“不可能存在”。因为这个种族,尤其是在早期,对于死亡全无概念,并在天赋上并不与这一概念直接相关。而所有人类意义上的“悲剧”和“悲剧意识”,从古希腊开始直至今日,无不建立在“向死”的基础之上。


插播这个论题是为了说明,在“存在”的对立面得以确立之前,“存在”本身也无法得到确立(自然就更谈不到价值和意义的层面)。这一论题套用到“关系”上也同样成立。简而言之——一种关系是否是“爱”,是要以“爱”的对立面(并不是“恨”!),也就是“爱的不存在”和“爱的消解(状态)”来界定的。与生死的对立可作完全的类比。


那么现在回到这个CP。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是爱——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。就像是直接询问一个人“你是否活着?”答案可能可以非常轻易地得出,但毫无意义。活着的实质在于向其对立面进发的过程;而在这个案例之中爱的实质也一样——它在客观上或已存在(并且不明所以),但在对它的认识上,身处其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到目力所及、近在咫尺的对立面的影响。向死之生,和面向着凋零、枯萎、终结而去的“关系”。


这是第一个切面,必死性赋予必死者的“生”以意义。这个模型在抽象层面很好用但它毕竟不能解决任何细节上的问题,而我们搞Slash的目的却总是更偏重于细节——毕竟,道理不能当肉吃嘛(。


鉴于我饿了所以第二部分明天再继续……(滚)。


评论(8)
热度(21)

© greylantern(存文站在简介) | Powered by LOFTER